让新理念”落地生根” 促黄土地增产增效

422

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“明星村”。近年来,决肯村充分发掘利用乡村资源,优化产业结构,按照“农业起家、工业发家、旅游旺家”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理念,使村民从土地上更多获益,让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农业增效 催土生金

“农业要想发展得好,还得在耕种模式上下功夫。”5月26日,在决肯村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示范田里,村党支部副书记、拓垦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迎春俯下身,一边查看棉苗生长情况,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棉花种植采用的新模式。

为提升农业效益、农民抗风险能力及农产品竞争力,在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下,拓垦专业合作社的部分棉田将“一膜六行”的种植方式改为“一膜三行”。虽然从产量看,每亩地的收获不如从前,但棉花提升品质后单价上去了,一降一增互相弥补,实现了棉花种植从追求产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。

2015年以来,决肯村的农业生产通过“土地整合、带地入社、土地入股”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经营的合作发展道路,并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全覆盖,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,而且保障了棉花优质优价,经济效益不断凸显。

26日,记者在村边的一块棉田里看到,一辆大型自走式喷药机如变形金刚般展开24米宽的喷架,快速地进行作业。孙迎春说,合作社花了130万元购进的这台机器,一天喷农药的面积可以超过1000亩。

70岁的村民鲁正顺与棉花打了大半辈子交道,如今用上新技术、种上新品种,现代化农机的广泛使用让年老体弱的他不再为种棉花而发愁。

“农机还没有普及时,种棉花费时、费力、费钱,一年的收入有三成要花在雇工上,最后落到手里的钱大打折扣。”鲁正顺说。拿采摘环节来说,一亩地棉花人工采摘费要880元,同时还要管吃管住,且人工采出的棉花杂质含量高。如今通过机械采摘,每亩地只需付给农机手260元的作业费,就能高效率收获干净的棉花,省心又省钱。

鲁正顺说,近两年,除了自家的37亩地外,他还种了合作社的80亩流转地,收入连年增加。

工业强基 坐地生财

2017年12月18日,是决肯村棉花产业发展进程中值得纪念的日子。

“我们以每吨15100元的成交价,卖出了决肯村历史上的首批皮棉,这也是村民第一次涉足皮棉市场交易。”孙迎春说。

在孙迎春看来,农民是棉花生产的前端,纺织企业是后端,将农产品直接与企业对接才算是与市场真正接轨。

7800亩棉田,年产3000余吨籽棉,决肯村棉花生产规模早已成定势,再没有多余的耕地为村民生产所用。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掘出更多财富?孙迎春给出了答案:“决肯村在棉花产品流通上依然能够做强。”

2017年,为延伸棉花产业链,减少流通环节,争取价值最大化,拓垦专业合作社承包了一家棉花加工企业的一条生产线,将籽棉加工成皮棉,以纺织企业竞价的方式出售。此举不仅免去了因排队加工产生的堆垛费及运输费,还使每公斤棉花多出0.2元的收益,实现亩均增收80元。

“村民参与皮棉交易,卖多少钱自己说了算。这不仅满足了大家的增收欲望,还促进了棉花种植的品质化管理。如今,村民在种植技术上互帮互助蔚然成风。”孙迎春说。

决肯村除了在优化棉花产业链上为村民增收拓宽渠道外,在节约种植成本和增加村集体收入上也下足了功夫。

去年底,借助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队投入的50万元,村里将一座闲置厂房改造成滴灌带加工厂。通过就地就近生产加工,每亩地可以为村民节约至少10元的农资投入。同时,为防止空气污染,合作社购置安装了价值3万元的空气净化设备。加工厂明年将正式投产,可解决25人就业。

旅游添彩 借景生钱

自从家里二层小楼前的8亩空地种上了油菜,蒙古族村民达伦台的心情舒畅多了。离他家100米开外,前几日才完工的14亩荷花池,已有一小片水域上的荷叶舒展开来。“这些都是在为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做准备。”达伦台说。

这些年,决肯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探索一直在进行。以“美丽乡村”建设为契机,全村按照“富民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完善、公共服务便捷、村容村貌洁美、村风民风良好”的目标,不断加大各项工作力度,为全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夯实基础。

“通过对老旧、闲置房屋和院落的重新估测,我们在全村470亩生活用地范围内,清理出了近40亩空闲地,进行景观带、停车场、休闲区等建设。”孙迎春介绍,村里采用宅基地置换和提供国家补贴、村集体补助的方法,鼓励村民为新业态发展腾出空间。

去年,达伦台通过宅基地置换和享受各类建房补贴建起了二层小楼,将退出的0.7亩土地以入股的方式交给村里统一规划和建设,入股土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村集体分成。

“村里打造的8亩油菜田和14亩荷花池,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,还能引来游客,到时收获的油菜籽和莲藕又是一笔收入。”孙迎春说,现在村民参与旅游的劲头很足。原本需要花费50万元建设的荷花池,通过村民自发参与,只花费了35万元就建成了,为村集体节约了不少钱。

再过几天,由博乐市政府投入50万元资金建设的三星级旅游公厕将建成,村里的旅游服务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。

“我打算把自家二楼空闲的房屋改造成蒙古族特色民宿,参与旅游能让我多一份收入。”达伦台对未来充满期待。

【蹲点日志】

动人的乡村振兴交响曲

从30年前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,到如今年人均纯收入24700元,从产业单一到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在改革发展的探索上从未停歇。

“五年一小变,十年一大变。”这是记者在采访时,从村民口中听到最多的话,这也是决肯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表现。

现在的决肯村,乡风文明、产业兴旺,处处彰显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。

通过连续多日的蹲点采访,记者深切感受到,决肯村所取得的成就,得益于把握住了农村改革的每个关键节点,充分享受到了国家推出的各项农业农村改革政策。乘着政策的“东风”,决肯人敢闯敢试,用勤劳和智慧谱写出了一首动人的乡村振兴交响曲。

Источник